佛教什么时候传入舒城,目前已不得而知。下面小编和大家探讨一下,舒城佛教的历史!
据史志记载,舒城四大名山中的春秋山上的南岳庙(又名龙云寺)建于东汉。唐'宋、元、明时期陆续兴建较大的寺庵有观音寺、龙泉寺净梵寺航城寺(又名慈航寺、航埠寺)、三石寺、西伏虎寺、南伏虎寺.九井寺、沙桥寺旌忠寺春秋寺、 衍庆寺、真如寺、香社寺、春秋庵、翠峰庵、东銜庵、泊水庵、上方庵、观音庵等后毁于战火,至清光绪四年(1878),全县仅存寺庵10座。済末重建修复,至光绪三十二年,全县有寺庵185座,分布于东乡31座,南乡54座、西乡93座、北乡6座、县城1座,还有东岳庙、龙王庙、真人庙、路西庙、百神庙、将军庙、南岳庙等。民国初年,全县计有寺庙200余座。 民国18年(1929),县成立佛教会,由华盖山白云寺主持月朗和尚任会长,民国35年,改由西 峰古刹般若法师(俗名汤子麟)、春秋山南岳庙主持觉非和尚分任正副会长,理事11人,会员百余人。
舒城县佛教活动胜地,主要有白云寺、南岳庙。民国初年,曾在此聚集四五百和尚 受戒。民国35年,龙泉寺招僧放戒,有700余僧在此受戒。教派是临济宗、曹洞宗.建国 前,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、九月十九日为香会期,人们在这天成群结队到寺庙烧香、拜佛、 求祈、还恩,条件较好的寺庙办素饭招待香客(自费)。平时,较大寺庙的和尚还为民间承办诵经、忏悔等佛亊。寺庙和僧尼的所需费用,来自香火钱、化缘收人、庙产租金、施主缘薄 和民间筹募。民国中期以后,人们开始毁寺庙、砸菩萨,加上战火连年,至1949年全县存有寺庙149座、僧尼320余人,建国后,经过历次政治运动,寺庙或拆除,或失修倒塌,或改为它用,1965年减至13座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红卫兵“扫四旧”,寺庙首当其冲至1985年,全县仅存寺庙3座(关神洞、西竺庵、隆伏庵)、瓦房20间,僧尼在建国后随着形势的发 展,除正常死亡外,或离舒、或还俗、或务农、或离庙住村,失去生劳动能力者,列为生产 队“五保”户。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宗教政策,1954年,华盖士白云寺真明和尚被选为舒城县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。1982年,县人民政府拨款3000元维修西竺庵, 1985年,全县尚有比丘僧3人、比丘尼12人,其中住庙5人,住村10人,有僧尼,1人享受“五保”户 待遇、14人享受县人民政府定额生活补助。每人每月按期领取10〜12元生活费。当时的10~12元,其实也不少钱了;
以上内容摘自舒城县志,目前很多记载的寺庙已经无处寻迹。
|